直肠中存在直肠上、中、下静脉和肛管静脉,药物均可经丰富的静脉血管吸收人体循环起效,栓剂即可通过该部位给药达到良好的吸收;结肠段药物降解酶较少,活性较低,有可能是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吸收较理想的部位。
结肠段药物降解酶较少,活性较低,有可能是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吸收较理想的部位。血流量可显著影响胃的吸收速度,因小肠黏膜有充足的毛细血管,因此血流量对小肠吸收的影响不明显。小肠是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也是药物主动转运吸收的特异性部位。肾脏是人体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的最重要的器官。
影响片剂中药物吸收的因素有:药物的颗粒大小、晶型、pK、脂溶性,片剂的崩解度、溶出度、处方组成、制备工艺和贮存条件等。而片重差异影响给药剂量的准确性,对吸收没有影响。
根据题意X=10mg;t=4h;V=60L;t=30min=0.5h。带入公式C=X/V=10/60=0.167μg/ml;k=0.693/=0.173/h;最后带入公式lgC=lgC-kt/2.303,求得C=0.153μg/ml。
直肠中存在直肠上、中、下静脉和肛管静脉,药物均可经丰富的静脉血管吸收人体循环起效,栓剂即可通过该部位给药达到良好的吸收;结肠段药物降解酶较少,活性较低,有可能是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吸收较理想的部位。
根据表观分布容积的计算公式,V=X/C计算得出。
药一时曲线中升段为吸收相,其坡度(斜率)大小反映吸收速度的快慢;降段为消除相,其坡度大小反映消除速度的快慢;当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时药物浓度达到最高峰值;曲线下面积反映的是药物的吸收程度,即吸收了多少药量;而药物剂量大小与达峰浓度有关。
尿液的pH影响药物的解离度,从而影响药物的肾小管重吸收。酸化尿液使弱酸性药物的分子型比例增加,进而更易通过肾小管膜被重吸收,因而不利于此类药物的肾排泄,故答案选D。
随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药物或其代谢物,如果在小肠被重吸收,会经门静脉返回到肝,重新进入全身循环,然后再分泌,最终从尿中排出的现象称为肠肝循环。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制剂中,主药成分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消除半衰期是指体内药量或者血药浓度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表观分布容积是指假设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全部药物按血中同样浓度分布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通常用公式V=X/C表示。单室模型是指药物进入体内后能迅速向各个组织器官分布,以致药物能很快在血液与各组织脏器之间达到动态平衡。
A、B、D、E选项均为表述正确的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而对于药物的脂溶性来说,一般脂溶性和未解离的分子型药物更易透过表皮细胞膜,但由于表皮中含大量的极性组织液,故同时具有脂溶性和水溶性的药物穿透性更佳,而并不是药物脂溶性越强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