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血酶Ⅲ活性测定多采用发色底物法;AT-Ⅲ抗原测定多采用免疫学方法。AT-Ⅲ抗原和AT-Ⅲ活性以同时测定为佳。临床意义:①AT-Ⅲ增高见于血友病、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的急性出血期以及口服抗凝药物治疗过程中。②AF-Ⅲ减低见于先天性和获得性AT-Ⅲ缺乏症,后者见于血栓前状态、血栓性疾病、DIC和肝脏疾病等。
调控血管收缩的活性物质如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血栓烷A2(TXA2)、5-HT和ET等。
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检测有凝血酶凝固法(Clauss法)、比浊法(PT衍生法)以及免疫学方法等。目前广泛使用比浊法(PT衍生法),本方法的原理是在受检血浆中加入一定量凝血酶,使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血液发生凝固。其凝固时间的长短与FIB的含量成负相关。
正常人体内主要的抗凝物质是抗凝血酶Ⅲ。
2.光学法可分为透射比浊法和散射比浊法。
抗凝血酶Ⅲ活性测定多采用发色底物法;AT-Ⅲ抗原测定多采用免疫学方法。AT-Ⅲ抗原和AT-Ⅲ活性以同时测定为佳。临床意义:①AT-Ⅲ增高见于血友病、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的急性出血期以及口服抗凝药物治疗过程中。②AF-Ⅲ减低见于先天性和获得性AT-Ⅲ缺乏症,后者见于血栓前状态、血栓性疾病、DIC和肝脏疾病等。
发色底物法主要是利用测定产色物质的吸光度变化来推算所测定物质的含量。一般产色物质选用对硝基苯胺(PNA),游离的PNA呈黄色,测定波长为405nm,而连接PNA的化合物无色。利用该法检测的物质有AT-Ⅲ、PLG、PC、PS等。
抗凝血酶Ⅲ活性测定多采用发色底物法;AT-Ⅲ抗原测定多采用免疫学方法。AT-Ⅲ抗原和AT-Ⅲ活性以同时测定为佳。临床意义:①AT-Ⅲ增高见于血友病、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的急性出血期以及口服抗凝药物治疗过程中。②AF-Ⅲ减低见于先天性和获得性AT-Ⅲ缺乏症,后者见于血栓前状态、血栓性疾病、DIC和肝脏疾病等。
2.光学法可分为透射比浊法和散射比浊法。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由于多种病因(严重感染、组织损伤、恶性肿瘤、病理产科、肝脏疾病等)所致的获得性血栓(高凝期)出血(继发低凝、纤溶亢进)综合征。肝病及DIC患者PT、APTT、TT延长,D-二聚体增高;纤维蛋白原减低,一般<1g/L,且大多数自动凝血仪测定纤维蛋白原的线性为0.5~9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