溴隐停是一种半合成的麦角生物碱,具有持久刺激多巴胺受体的功能,可用于治疗垂体腺瘤及帕金森氏病。溴隐停能降低任何原因引起的泌乳素浓度升高,并使之恢复正常,可使闭经泌乳综合症和阳痿随之好转,同时出现垂体腺瘤体积回缩,头痛减轻,视力视野恢复。
溴隐停治疗剂量:治疗泌乳素腺瘤常用剂量为5-30mg;治疗生长激素腺瘤常用剂量10-60mg,疗程3个月以上才出现肿瘤回缩。
副作用为:恶心、呕吐、直立性低血压,一般于开始时偶尔出现,但很快能适应。
常用穿刺部位:(三点)
(1)腰部的终池;
(2)颈部的小脑延髓池;
(3)钻颅穿刺侧脑室。
诊断要点:
(1)脑血管造影可见颈内动脉颅内分叉处狭窄或闭塞;
(2)造影片上蝶鞍区有云雾状异常血管网;
(3)儿童多以偏瘫起病就诊,成人多以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
Moyamoya病形成的真正原因不明确,通常认为各种原因致使颈内动脉颅内分叉处狭窄或闭塞后,由于脑底组织缺血,脑底穿动脉形成侧支循环,在造影片上见到云雾状纤细异常的血管网。
现状:
1.手术禁区已被突破:脑干司觉醒,呼吸和循环中枢,被视为手术禁区,90年代开始已被突破;
2.国内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注意事项:
1.术前定位要准确;
2.手术入路设计要合理;
3.必须行显微手术;
4.术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经电生理监护;
5.应从肿瘤最接近脑干表面的部位进入髓内切除肿瘤,操作要轻柔、精细;
6.延髓囟部上下4mm处操作要高度警惕呼吸障碍;
7.术后入ICU密切监护;
8.积极防治术后呼吸障碍和应激性溃疡,必要时呼吸机辅助呼吸。
并发症:
1.局部出血:是立体定向手术危险的主要根源;
2.语言障碍:表现为音量减小、构音障碍和失语征三种形式;
3.精神障碍:有智力低下,计算、记忆力障碍以及失眠症等;
4.运动障碍:有不使用对侧肢体或平衡障碍,多动症等病症。
预防措施:
1.提高毁损灶位置的准确度;
2.防止术后局部出血;
3.在主侧半球手术时尽可能减小毁损灶的大小;
4.尽可能不要毁损腹外侧核(VL)的后上部分;
5.手术时要做好各种监护;
6.根据手术对各种症状的疗效,选择适合的病人。
1.脑脊液动力学及脑脊液检查:通过腰椎穿刺及压颈试验,可了解蛛网膜下腔是否通畅,脑脊液是否为血性,脑脊液中细胞数及糖、蛋白、氯化物的情况;
2.脊髓造影:了解蛛网膜下腔有无梗阻及梗阻的程度及部位,可发现骨折处及椎间盘是否突出压迫等;
3.CT扫描检查:明确脊髓是否受压以及受压程度,对骨折和椎管狭窄的情况提供确切的诊断依据;
4.磁共振扫描检查:能显示脊髓受压,椎间盘损伤、髓内损伤和椎管内出血的情况要优于CT。
1.功能性神经外科疾病:
(1)恶痛;
(2)三叉神经痛;
(3)顽固性精神病;
(4)锥体外系疾病:帕金森氏病,其他基底节病,如:扭转痉挛、痉挛性斜颈、手足徐动症;
(5)癫痫;
(6)功能性垂体切除,主要用于癌肿引起地恶痛,可能与抑制内分泌功能有关。
2.非功能性神经外科疾病:
(1)颅内肿瘤:脑膜瘤、鞍区肿瘤、松果体区肿瘤、听神经瘤、脑干肿瘤、脑深部肿瘤、颅内转移瘤;
(2)脑血管病:动静脉畸形、动脉瘤、血管网状细胞瘤、颈静脉孔区海绵状血管瘤。
1.两侧大脑半球呈弥漫性肿胀,脑白质水肿,灰白质界限不清,部分病人脑干体积增大;
2.脑室脑池被压缩,蛛网膜下腔及脑沟变浅或消失,但中线无明显移位,占位效应也很轻微;
3.胼胝体、两侧大脑白质内、基底节区以及脑干上部可见点状高密度出血灶(直径小于1厘米);
4.个别病人脑室内有少量出血或硬膜下薄层血肿。
手术方式:
1.受累肌肉切断术或切除术;
2.周围神经切断术;
3.立体定向术:毁损富雷尔氏区(Forel-H)和丘脑腹外侧核前部效果较为满意;
4.慢性电刺激疗法:国外应用慢性脊髓刺激和丘脑刺激可获得暂时性效果。
手术适应症:
1.轻型或中型,无精神性致病因素,经药物治疗半年无效时,施行手术治疗;
2.轻型或中型,精神因素明显,经精神科及药物治疗半年无效时,施行手术,但疗效较差;
3.重型病例,如痉挛范围限于颈部,直接施行上述颈部或脑部手术。
如痉挛范围已延及颈部以外,可能属于一种影响范围较广的肌张力不全症,可试用丘脑毁损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