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弊端:平民受到奴役;平民缺乏政治参与权。
危机:导致贵族与平民、贵族与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之间矛盾的激化;社会动荡不安,阻碍经济发展。 (2)措施:解负令;财产等级制;四百人会议(公民大 会或陪审法庭)。 (3)根本原因:阶级利益的对立。 观念:公正观念;法治观念。 |
B
|
A
|
(1)特点:注重法律的延续性;强调中庸、平等的原则;重视法律制度建设。(3
分,写出两点即可) 观点一:同意。理由:法律保护贵族特权,贵族才能担任高级官职,平民权力受到较大 限制。(3分) 观点二:不同意。理由:改革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平民获得参与政权的权利,法律 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逐步确立。 (2)意图:选拔变法人才。(2分) 原因:前者能顺应雅典民情而成功;后者因强大的守旧势力反对而失败。(4分) |
(1)本问既考察考生对知识的掌握掌握程度,首先了解改革的具体措施,然后对材料中提到的措施进行简要解读。史实正确即可得分。
(2)本问考察学生对改革影响的理解和对历史发展规律认识,符合改革特点即可得分。 |
C
|
A |
(1)商鞅变法规定废除世卿世袭制,奖励军功和耕织,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提高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地位。(4分) 王安石变法推行募役法,政府向应该服役而不去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4分) 梭伦改革中实行财产等级制度,打破了贵族依靠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的局面,为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分享政治权力的途径。(4分) (2)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乐于奉献的精神;不畏困难的勇气;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2分) |
D
|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