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过程:①西汉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②南宋朱熹将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试图以“讲明义理”、“闭塞私邪”来立纲纪;③明末李贽对儒学思想进行了大胆的否定和批判。 (2)原因:以儒家思想的某些观点为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孔子注重用道德的说服力来影响别人;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3)影响:儒学的集体意识和自强不息精神推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促进韩国经济的发展。 (4)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人类文明宝贵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
√ |
D |
C |
(1)主要宣扬“仁”的学说,主张以德治民;“有教无类”的思想。未被统治阶级所认可。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儒家思想不适合加强中央集权和实现统一的需要。统治者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倾向于法家的集权理论。 (2)君主专制。影响:成为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巩固了统一。 (3)宣扬君权神授,实行“大一统”。秦朝时受到压制。西汉武帝时上升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4)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社会根源: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明朝君主专制日益强化,统治日益腐朽。 |
C |
A |
(1)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 (2)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
(1)内容:儒家经典。特点:读书与做官紧密结合(教育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 (2)途径:察举制和博士弟子通过考试。影响:将学校教育与官员选拔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官僚贵族世代为官的陈规,少数下层出身的子弟也有入仕的机会。 (3)目的:直接,使人获得发展,根本,为人的永生做准备。特点:既具有宗教色彩,又具有人文主义色彩。 (4)“略”(言之有理即可)。 |
(1)主要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打破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目的:通过提高民众素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俗,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思想上的大一统。 (2)创新:男女享受同等的教育机会,招生没有教派之分,以实用科学为主神学被排斥在课程之外,以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创新原因:英国民主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促进了教育的普及;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自然科学不断发展,使神学被逐步排斥,要求教育侧重科学性,实用性;英国开拓世界市场,通过发扬英语传播本民族文化。 (3)既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又要学习中国传统的道德思想。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