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关注点
①病者初病是黄疸,属于湿热蕴蒸,湿重于热型,为阳黄,而来诊时所病虽也为黄疸,但属寒湿困脾型,为阴黄。两者区别是:前病较后病黄色明显,发病快病程短,属热证实证范畴。而后病,是由前病发展转化而来,一般病程长,其色也暗,属虚证,寒证范畴。
②病者本人黄疸,以茵陈篙退黄,本为正治,但仅为茵陈篙一味,药单力薄,使病情迁延。阳黄时间一久,最易使脾阳受损,中阳不振,邪从寒化,转为寒湿困脾,而为阴黄,故在初病基础上,又现新证。
③病者来诊时,正确治法为:温中健脾化湿。方剂用茵陈术附汤。
分析关注点
①病者外感暑热,内伤生冷,寒湿内盛,阳气不伸,三焦壅塞,升降悖逆,故呈现上吐下泻。
②诊断:寒霍乱(轻型)。诊断依据为:1:有外伤暑热,内伤生冷病吏。2:突然吐泻不止。3:腹中隐痛,四肢清冷,两脉濡弱。
③治法:芳香化浊,散寒燥湿。用藿香正气散治疗为宜。
分析关注点
①病因病机:产后本为血虚,又为惊恐所伤,肝经逆气循冲脉上冲胸咽,发为本病。
②诊断:奔豚气,肝肾气逆型。
③治法:养血平肝,理气降逆。方剂:归脾汤合奔豚汤。
分析关注点
①病者初病是肝气郁结型胁痛。其诊断依据为:一:情志郁结而发病。二:两胁胀痛,走串不定。来诊时则属瘀血停着型胁痛。诊断依据为:1:久病胁痛病吏(久病入血)2:两胁痛甚,疼处不移,入夜痛甚。
②初病病机:情志抑郁,肝失条达,疏泄不利,肝脉失和。来诊时病因病机:久病入血,痛久入络,气滞血瘀,肝络不畅。
初病和来诊时所病,两者是有密切关系的。初病在气,在经,故胁痛轻浅,尚可工作。病久导致病邪入血入络,使疼痛加重,入夜尤甚,此乃病情深重。初病为后病之因,后病是初病之果;两病是由浅入深,由轻加重之相互因果关系。
③正确治法:祛瘀通络,用旋复花汤加减治疗。
分析关注点
①病者所患之证是消渴病,属上、中消渴病。
②二冬汤即能润肺、又能清胃。润肺者,滋上源以生水;清胃者,清胃火而不伤肺。肺胃同治,故而收效。
分析关注点
①证候分析:白精及肌肤黄如橘色:是湿热交蒸,胆汁外溢所致。发热口渴,为热邪上扰,津液耗伤而成。胸中懊侬,恶心欲吐,因湿热熏蒸,胃浊上逆之故。小便短少黄赤如茶:是湿热方盛,膀胱为邪热所扰,气化不利,因而小便短少黄赤如茶。腹胀便秘:是阳明热盛,腑气不通。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为肝胆热盛之象。
②病因病机:四诊合参,本案病患的病因病机为:时邪外袭,复因酒食不节,损伤脾胃,湿热蕴结,熏蒸于肝胆,胆汁外溢身目,则发为黄疸。
③诊断及分型:黄疸,属阳黄热重于湿型。
(4)立法、处方及方解:法用清热利湿,泻下通便。方用茵陈篙汤加黄柏、车前、猪苓、茯苓、治之。茵陈篙汤清热利湿退黄;栀子、大黄清热泻下,黄柏、车前、猪苓、茯苓清热利湿。
(5)本病证应与其他病证的鉴别:1:肝胆湿热型的胁痛,亦现目黄、身黄、小便黄赤。但色黄不如本病案鲜泽,并具有胁痛、口苦的不同表现。2:湿热蕴结型的膨胀,亦可现面且皮色发黄,但却另具腹大坚满,渴而不欲饮之证。
分析关注点
①病因病机:年老体弱,脾肺气虚,肾阳亦虚。脾虚血亏,不能下润大物;肺气虚,肃降失司,大肠传导无力;肾阳虚,温煦无权,大肠凝滞,而致大便秘结。
②诊断为便秘,属气虚兼阳虚型。
③治则:虚则补之。治法:益气建脾,温阳通便。方剂:黄芪汤合济川煎。
分析关注点
①病因病机:寒邪积于下焦,足厥阴之脉抵少腹,挟胃属肝络胆,肝脉寒邪循冲脉上冲,故有上述脉证。
②应诊为奔豚气,属寒水上逆型。
③某医按积证治之是不对的。积证的形成多是因气滞血阻,而且疼痛是固定某一部位,不移动。奔豚气多为寒,水所致,发生之后,逆气常上冲胸咽,这些与前者均有不同,故以治积证的:行气消积,和血通络:方法治疗,是不对的,而应以温补肝肾,理气降逆的治法为宜。方用奔豚汤治之。
分析关注点
①患者初期诊断为暑湿泄泻。其病因病机为:酷暑夏月,室外露宿,感受暑湿,困阻脾阳,水食相杂而下,发为泄泻。
②病人是由暑湿所致泄泻,黄连素虽有消炎止泻之力,但却无退湿之功。加之平素体质较弱,脾胃为后天之本,今湿邪入里困脾,使脾虚胃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因此,泄泻是由暑湿作泻转为脾虚泄泻。某医者,以芍药汤治之,显系误治。因芍药汤是治疗湿热痢疾的方剂,方中用黄连、黄芩苦寒清热、解毒化湿;用大黄苦寒泻实热积滞。这对实证、热证的痢疾来说,用之方为恰当。但把这些苦寒之品,用来治脾虚泄泻,会伐伤胃气,犯虚虚实实之戎。因而,以芍药汤治之,不仅无效,反使病情加重。
③病者所患泄泻,先后由于失治、误治,不仅脾阳虚衰,同时也导致肾阳曰虚,黎明之前,洞泄不止。所以,病情后期诊断为:五更泄泻:五更泄泻正确治法是:温肾健脾,固涩止泻。方剂应以四神丸为基础,适当加入温阳益气之品,便可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