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4.0 (2) |
(1)根据力的图示和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如下所示: 由图求出F1、F2的合力F=5.0N. 故答案为:5.0. (2)本实验采用“等效法”,即用一个弹簧将绳套拉到O点,用两个弹簧互成角度的拉绳套时也拉到O点,这样两次拉绳套的作用效果相同,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做出两个弹簧拉力的合力,然后和一个弹簧拉绳套时的拉力相比较,从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故答案为:F,平行四边形定则. |
(1)C,E (2)C中未记下两条细绳的方向,E中未说明是否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了位置O |
(1)F' (2)B |
A、只要能记录力的方向即可,不需要两根绳子等长,故A错误. B、实验时由于两个力的大小不一定相同,所以橡皮条不一定在两绳夹角的平分线在同一直线上,故B错误. C、读数时,弹簧秤与木板平面平行,摩擦越小,读数越准确,故C正确. D、合力是我们根据平行四边形画出来的,不是计算出来的,并非要求两弹簧秤之间的夹角一定为90°,故D错误. 故选C. |
(1)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图示法可以表示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因而要表示出分力,必须先测量出其大小和方向,故步骤C中遗漏了方向;合力与分力是一种等效替代的关系,替代的前提是等效,实验中合力与分力一定产生相同的形变效果,故步骤E中遗漏了使结点到达同样的位置; 故答案为:C、E、记下两条细绳的方向,使结点到达同样的位置. (2)为减小实验过程中的偶然误差,就要设法减小读数误差,两个分力的大小不一定要相等,绳子的长短对分力大小和方向亦无影响,故A、B错误; 读数时视线正对弹簧测力计的刻度能减小偶然误差,故C正确; 两个拉力的夹角过大,合力会过小,量取理论值时相对误差变大,夹角太小,会导致作图困难,也会增大偶然误差,故D正确; 故选CD. |
(1)BD (2)BD |
(1)该实验采用了“等效法”,即合力和分力的效果由橡皮的拉伸体现,效果相同,橡皮条在某一方向上伸长到相同长度,即要求橡皮筋的形变方向和大小都相同,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图示法可以表示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因而要表示出分力,必修先测量出其大小和方向,故步骤C中遗漏了方向;合力与分力是一种等效替代的关系,替代的前提是等效,实验中合力与分力一定产生相同的形变效果,故步骤E中遗漏了使结点到达同样的位置. 故答案为:C、E、记下两条细绳的方向,使结点到达同样的位置. |
对点o受力分析,受到两个弹簧的拉力和橡皮条的拉力,如图,其中橡皮条长度不变,其拉力大小不变,oa弹簧拉力方向不变,ob弹簧拉力方向和大小都改变 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看出b的读数先变小后变大,a的读数不断变小,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
(1)对O点受力分析 OA OB OC分别表示三个力的大小,由于三共点力处于平衡,所以0C等于OD.因此三个力的大小构成一个三角形. A、以钩码的个数表示力的大小,由于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则不能构成三角形,故A错误; B、以钩码的个数表示力的大小,则三力为边构成等腰三角形,故B正确; C、以钩码的个数表示力的大小,则三力为边构成等边三角形,故C正确 D、以钩码的个数表示力的大小,满足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只差小于第三边,故可以构成三角形,故D正确. 故选BCD. (2)为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必须通过作受力图.所以先明确受力点,其次要作出力的方向并读出力的大小,最后作出力的图示.因此要做好记录,是从力的三要素角度出发,需要记录O点位置,OA、OB、OC三段绳子拉力的大小与方向,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本实验是要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故应将由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出的合力,与真实的合力进行比较而去判断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出的结果是否正确,在实验中,实际合力一定与AO在同一直线上,由于误差的存在,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出合力理论值与实验值不会完全重合的,故甲图正确. 故答案为: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