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
(1)环太平洋 (2)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的交界处 (3)太平洋;亚欧 (4)西南 |
B |
1、B 2、D |
(1)分布特点: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山区,地震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原因:山区地形崎岖,加上夏季降水丰沛;沿海地区靠近板块的交接地带。 (2)只要听到滑坡、泥石流的声音和发出的滑坡、泥石流警报,就快速向垂直于河道的高地方向逃跑,直到跑到相对安全的高度。 (3)①加强对滑坡、泥石流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准确发布灾害信息;②提高建筑物的抗灾能力(强度),建设护坡工程;③植树造林;④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应急处置机制);⑤增强民众的防灾减灾能力(意识),加强灾害的宣传教育。(任答三点即可) |
(1)滑坡;西南地区、黄土高原、长白山区。 (2)工程建设、农业生产等工程建设破坏植被;地形陡峻,建筑物、人财产等受灾体密集分布于山谷、河谷泥石流的高风险区;横断山区人们的放抗灾能力弱、以及防范的措施不到位 (3)非工程措施:制定泥石流灾的害国家减灾规划;行政部门加强减泥石流的减灾管理;对公众特别是多发区的人民加强泥石流的减灾教育,强化全社会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能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等(任搭三点,期中必须答到:对公众特别是多发区的人民加强泥石流的减灾教育,强化全社会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能力;) 工程措施:(改变地表环境防止和减轻泥石流灾害的强度)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植树造林,保护植被;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档物,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重点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搬迁(避让)与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对于泥石流高风险区的受灾体进行集体移出高风险区。 |
(1)自然原因:①地质地貌;山高谷深,山体中断裂发育,山体破碎;②气象原因;短时间内强降水。人为原因:由于乱砍滥伐和毁林导致植被破坏严重。 (2)①植树造林;②工程建设和村落选址布局应避开泥石流易发的沟谷地带;③建立护坡、挡墙;④岩体改造,疏导排水;⑤移民搬迁。 |
(1)A 高于B ;因为A 地地形崎岖,地势陡峻,坡面物质不稳定;地壳活跃,断层发育,碎屑物质丰富;气候湿润,降水量大;B 地地质地貌与A 地相似,但它位于干旱地区,降水稀少,缺乏形成泥石流的动力条件 (2)植树种草,恢复和保护地表植被;加强泥石流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系统,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等。 |
D |
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孔隙度大;人工开挖边坡,破坏了坡面地形稳定性。暴雨容易诱发坡地黄土崩塌;雨水下渗,在基岩与黄土之间容易形成滑动面,造成黄土滑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