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针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
现象:针柄改变了进针或刺入留针时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转及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感到疼痛。
原因:医生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以致针尖碰到坚硬的组织器官,或病人在针刺或留针时移动体位,或因针柄受到某种外力压迫、碰击等,均可造成弯针。
处理:出现弯针后,即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针柄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起出。若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若由病人移动体位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将针体折断,留在体内。
预防: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并要避免进针过速、过猛。选择适当体位,在留针过程中,嘱患者不要随意更动体位,注意保护针刺部位,针柄不得受外物硬碰和压迫。
血肿是指针刺部位出现的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肿痛。
现象:出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继则皮肤呈现青紫色。
原因: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或刺伤血管所致。
处理: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到活动功能时,可先作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预防:仔细检查针具,熟悉人体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
定位:在背腰部,当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左右共34穴。
主治:适用范围较广,其中上胸部的穴位治疗心肺、上肢疾病;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
操作:直刺0.3~0.5寸,或用梅花针叩刺。
一、足三里
1.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2.归经属足阳明胃经。
3.操作直刺1~2寸。强壮保健常用温灸法。
二、肾俞
1.定位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归经属足太阳膀胱经。
3.操作直刺0.5~1寸。
定位:内踝高点正下缘凹陷处。
主治:①精神、神志病证:失眠、癫痫;②五官热性病证:咽喉干痛、目赤肿痛;③妇科病证:月经不调、带下、阴挺;④小便频数、癃闭。
操作:直刺0.5~0.8寸。
抽搐是指四肢不随意的肌肉抽搐,或兼有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口禁不开等。引起抽搐的原因很多,临床根据有无发热分为发热性抽搐和无发热性抽搐两类。
西医学的小儿惊厥、破伤风、癫痫、颅脑外伤和癔病等病可出现抽搐。
(一)辨证
主症以四肢抽搐为特征,或有短时间的意识丧失,两目上翻或斜视,牙关紧闭,或口吐白沫,二便失禁,严重者伴有昏迷。
兼见表证,起病急骤,有汗或无汗,头痛神昏,为热极生风;壮热烦躁,昏迷痉厥,喉间痰鸣,牙关紧闭,为痰热化风;无发热,伴有手足抽搐,露睛,纳呆,脉细无力,为血虚生风。
(二)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醒脑开窍,熄风止痉。以督脉及手足厥阴、手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水沟、内关、合谷、太冲
配穴:发热加大椎、曲池;神昏加十宣、涌泉;痰盛加阴陵泉、丰隆;血虚加血海、足三里。
操作:毫针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方义: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要穴,可醒脑开窍,调神导气。心主血脉,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穴,可调理心气,活血通络,助水沟醒脑开窍。合谷、太冲相配,称为开四关,为熄风止痉之首选穴。根据急则治标的原则,先宜熄风止痉,然后对因治疗。
2.其他治疗
耳针法选皮质下、肝、脾、缘中、耳中、心。每次选3~4穴,毫针刺,强刺激。
罐的吸附方法是指排空罐内的空气,使之产生负压而吸附在腧穴或应拔部位的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1.火吸法:火吸法是利用火在罐内燃烧时产生的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上的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种。
(1)闪火法:用长纸条或用镊子夹酒精棉球一个,用火将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使火在罐内绕1~3圈后,将火退出,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即可吸附在皮肤上。此法在罐内无火,比较安全,是最常用的拔罐方法。但需注意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
(2)投火法:用易燃纸片或棉花,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即可吸附在皮肤上。此法由于罐内有燃烧物质,容易落下烫伤皮肤,故适宜于侧面横拔。
(3)滴酒法:用95%酒精或白酒,滴入罐内1~3滴(切勿滴酒过多,以免拔罐时流出,烧伤皮肤),沿罐内壁摇匀,用火点燃后,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
(4)贴棉法:用大小适宜的酒精棉花一块,贴在罐内壁的下1/3处,用火将酒精棉花点燃后,迅速扣在应拔的部位。此法需注意棉花浸酒精不宜过多,否则燃烧的酒精滴下时,容易烫伤皮肤。
以上拔罐法,除闪火法外,罐内均有火,故均应注意勿灼伤皮肤。
2.抽气吸法先将抽气罐的瓶底紧扣在穴位上,用注射器或抽气筒通过橡皮塞抽出罐内空气,使其产生负压,即能吸住。
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
阴陵泉: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后溪:第5掌指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1.治法清泄热邪;以督脉、手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
2.主穴大椎、十二井、十宣、曲池、合谷。
3.操作毫针泻法。大椎刺络拔罐放血,十宣、井穴点刺出血。
诊脉指法主要包括有选指、布指、运指三部分。
(1)选指。医生用左手或右手的示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诊察,指目是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是手指触觉较灵敏的部位。诊脉者的手指指端要平齐即三指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左右为宜,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
(2)布指。中指定关,医生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然后示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布指的疏密要与患者的手臂长短和医生的手指粗细相适应,如病人的手臂长或医者手指较细者,布指宜疏,反之宜密。定寸时可选取太渊穴所在位置(腕横纹上),定尺时可考虑按寸到关的距离确定关到尺的长度以明确尺的位置。寸关尺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段脉管的诊察范围。
(3)运指。医生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循、总按和单诊等,注意诊察患者的脉位(浮沉、长短)、脉次(至数与均匀度)、脉形(大小、软硬、紧张度等)、脉势(强弱与流利度等)及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