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降低颅内压的常用药物为高渗性脱水药,20%甘露醇250ml静脉内快速滴入,每4~6小时一次。必要时加用呋塞米(速尿)20~40mg/次,静脉注射。同时保持正常输液量,并注意定期检查血生化,以免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可于2~3天后减量,持续1周左右。所以,本题E选项错误,故选E。2.病人出现体温上升趋势或痉挛表现时,应立即开始降温,体温每降低1℃,可使氧耗率下降5%~6%,故可减少脑氧代谢率,增加脑组织氧分压,增加脑血流及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病人出现体温上升趋势或痉挛表现时,应立即开始降温,降温前用丙嗪类、地西泮、硫喷妥钠等防止寒战,降温时先脑部降温,再行全身降温,复温时逐步撤除冰袋,继续应用降温辅助药,所以本题选E。
对于室颤病人首选非同步直流电除颤,这是迅速恢复有效心律的首选方法。心脏骤停后颈、股动脉搏动消失.因此触摸大动脉搏动是判断心脏骤停迅速简便的方法:确定心脏骤停后给予最基本的生命支持是维持呼吸和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流.因此其方法是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
心室颤动是心脏骤停的最常见病理生理机制。
心脏骤停时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室颤动。一旦心电监测显示为心室颤动,应立即用360J能量进行直流电除颤,若无效可立即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除颤。
根据患者有陈旧心肌梗死和糖尿病病史,考虑心搏骤停的病因最可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搏骤停后首选药物为肾上腺素,最佳途径为静脉注射。
根据患者有陈旧心肌梗死和糖尿病病史,考虑心搏骤停的病因最可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搏骤停后首选药物为肾上腺素,最佳途径为静脉注射。
心脏骤停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停止,其发病原因以冠心病最多见。
心脏性猝死的临床过程可分为4个时期:前驱期、终末事件开始、心搏骤停与生物学死亡。在猝死前数天至数月,有些患者可出现胸痛、气促、疲乏及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心搏骤停后,意识丧失,颈、股动脉搏动消失,呼吸断续或停止,皮肤苍白或明显发绀,如听诊心音消失,更可确立诊断。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