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顾客给差评就报复顾客本身属于违法行为,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对于这种现象应该严加处罚。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在网络上进行购物。电商网络平台评价体系为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同时也给商家提供了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然而,当部分商家在自己商品或服务受到差评时,不能理性的对待处理,考虑的不是如何提升服务解决问题,而是对给出差评的消费者进行报复,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权益。当然,也不排除个别商家或者个别消费者出于打击竞争对手或为了个人私利等不正当理由,对商家给出恶意差评的情况。加之,商家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没有有效的申诉渠道,又不愿息事宁人,最终选择以非理性的方式应对。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对给出差评的消费者进行报复终究不是一种理性的处理方式。一方面,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给消费者造成了损失;另一方面,严重扰乱了网络销售平台的秩序,使得消费者出于个人安全的考虑,不能给出公正的评价,影响了商家之间的公平竞争,也不利于其他消费者对于商品的选择。
究其原因,一方面,网络销售平台体系不健全,消费者在受到部分商家恶意报复之后,没有有效的诉求渠道,使得这些商家不能得到应有的处罚而肆意妄为。而商家在面对恶意差评的时候,因为没有有效的申诉渠道可以消除差评,从而选择报复消费者。同时,电商网络平台的评价体系中,差评对于商家的信用评级及销量的绝对作用,也使得商家不能理性的看待差评,而采取极端行为。另一方面,商家自身素质较差,功利性作祟,导致其受到差评后不是想办法提升自己,而是报复消费者。
为了保障消费者和商家共同的权益,营造良好的电商平台环境,一方面,电子商务平台应尽快完善平台管理机制,为消费者及商家维护权益建立更具保障的制度,将打击报复消费者的行为,纳入商家诚信记录,并对其采取一定的处罚,情况严重的取消涉事商家在平台的经营资格。另一方面,理性看待差评的作用,采取多维评价体系对商家进行评价,而不是单单依靠差评。更为重要的是,严格设定商家的准入门槛,对于入驻的商家要有详细的信息注册,以便于对商家的管理。同时,政府也应完善互联网商务平台的相应法规,对于违法行为严惩不贷,增加其违法成本,同时也应明确电子商务平台的责任,督促其做好平台管理工作。当然,消费者也应理性对待商家,当权益受到损害时,通过合法渠道解决问题,避免激化矛盾,出现类似商家打击报复消费者的事件。
从法律的角度讲,母亲“偷”儿子的钱与火车票,是不可取的。但是,在举家团聚,候鸟纷纷回巢的春节,儿子却不听劝阻执意外出打工,显然有悖情理。母亲为留儿子在家过年想出“偷火车票”的下策,其背后的空巢之痛让人心酸不已。母亲“偷儿子”火车票这件事也给子女上了一堂精神赡养课。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如果晚辈不常回家看看,平常不打电话嘘寒问暖,不仅会受到道德谴责,还可能违法。晚辈对老人尽孝,不仅要在物质上满足老人的养老需求;关心老人身体健康与心理需求,尊重老人的权利,平常注重与老人互动交流,抽时间陪伴老人,同样是敬老的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讲,精神赡养比物质赡养更能打动人心。
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在加快,人口老龄化是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摆在政府与社会面前的迫切任务。政府有责任完善养老政策,为老人提供社会化养老服务。社区居委会也应关注辖区老人的精神生活,但是庞大的养老责任不能全指望政府承担,社区也未必忙得过来。从亲情的角度讲,政府与社会的关爱不能取代子女的孝顺。面对银色浪潮,除了政府安排社会化养老服务,弥补家庭成员照料不足的矛盾以外,唤起年轻一代的敬老、爱老意识很重要。如果我们工作在外,不能常回家看看,至少要鸿雁传书,电话嘘寒问暖,节假日抽时间回家看看,或者把父母接到身边照料。如果与父母居住地相距不远,更要常回家陪伴父母,让老人安享晚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社会公众也要尽力关爱老人,如果有闲暇,我们不妨陪老邻居、老街坊,哪怕是陌生老人聊天,毕竟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朋友对我的帮助让我一直感恩于心,我也非常愿意尽我所能帮助我的朋友。此刻,当朋友来找我时,一定是工作或生活上遇到困难特别需要我,这个时候我要做好朋友的精神依靠,给他力所能及的帮助。
首先,我会仔细倾听朋友的倾诉,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站在专业人员的角度,向朋友介绍正常的办事流程和操作规范,以及违背原则带来的不良影响。相信朋友也会从大局出发,愿意接受我的建议。
其次,我会带着朋友一起去办理相关的手续,按照正常的途径来处理此事。我会利用我的专业所长以及我对市场的了解,给朋友相应的建议,帮助他科学合理的修改方案。
再次,在资金方面,如果我的朋友需要部分启动资金,我也会尽我所能提供支持或是联系我们以前的老朋友,给予朋友必要资助,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最后,我也会在这件事情结束之后,常去看望我的朋友及其家人,在生活上多关心、照顾,带去我对他们的关心和祝福,加强我们彼此的联系,密切朋友间的感情和友谊。
家长让孩子去上兴趣班,其初衷是希望通过多学习,让孩子开发潜力,增长技能、丰富孩子的生活。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心理都能理解。但是给孩子报过多的兴趣班,这种行为是典型的拔苗助长、教育功利心态的体现。
长久以来,中国家长一直抱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思想,因此强迫孩子上一些兴趣班,多学一些技能,主要是出于为孩子着想的考虑,当孩子面对社会的压力和竞争时,可能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获得更多的收入,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等。其实这种做法不仅挤占了孩子的游戏时间,还违背教学规律,扼杀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童年的快乐。在这种急功近利心态的背后,隐藏的是教育资源失衡和教育机会不均,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现实投射。除了家长自身教育理念的影响,当今我们教育体制和制度的缺陷,让家长更注重成绩、分数、排名,于是就出现了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分数和排名,无限度地给孩子报培训班的情况。
事实上,家长给孩子报兴趣班未尝不可,只是应结合孩子的兴趣点和特长来选择,因材施教。而不应盲目跟风,为了攀比、将家长未实现的愿望强加在孩子头上。另外,我们教育部门和学校也要加大教育体制改革,让教育归回本质,为孩子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关爱留守群体(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的活动,做好此次活动意义重大,一方面可以为留守老人妇女儿童送去温暖,另一方面也可以号召社会上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个群体。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组织:
第一,为了丰富留守妇女儿童的生活并达到引起人们关注的效果,我会与当地的相关部门协调沟通,将此次送温暖活动定为“奉献爱心,共享蓝天”的专场文艺晚会。为了让留守妇女儿童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除了在节目设置上要符合群众喜闻乐见的要求之外,我会鼓励他们参与演出,让社会各界感受到他们的实际状况,也感受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为了让活动更突出对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的关爱,在此次晚会中我会安排专门的小品和播放纪录片反映他们的生活现状,以及来自社会各界人士对他们的关爱,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增设亲情连线环节,让留守人员与远离家乡的外出务工人员现场对话,来引起人们的共鸣。
第三,在此次晚会中,我还会邀请本地政府机关和企业名人,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来调动群众参与关爱活动的积极性,以扩大此次活动的影响。邀请相关媒体,对此次活动做好宣传报道工作,并协调安排本地电视台做好实况录播。
关注、关爱留守人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让更多的人关心、关注留守群体。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空巢老人、留守老人等问题逐渐凸显。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一项调查发现,空巢老人家庭比重逾五成。空巢老人身体健康状况和自理能力堪忧,精神上的空虚更让人揪心。破解空巢老人难题,就需要了解“空巢老人”现象的成因。
“空巢老人”现象与我国的老龄化问题息息相关。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老年人群的养老问题亟待关注和解决。
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导致许多年轻人到大城市去寻找更多的工作机会,导致农村出现大量的“留守老人”、“空巢老人”。与此同时,我国的老年服务无法满足养老需求。目前老年人的精神慰藉主要靠家政服务员,但我国老年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缺乏大批专业的护理员。另外,子女与老人的沟通还不够,探望次数偏低。
应对目前严峻的空巢老人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
1、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打破户籍制度导致的社会不公。我国地区发展不均衡,劳动力候鸟式的迁徙就不可避免;社保制度的割裂,使各种保障难以无缝衔接;户籍制度的坚冰,让老年人随子女迁徙难度加大;政府投入不足和民间资本进入不畅,导致养老服务供给不够且水平较低。
2、加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快推进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这一目标。加快解决民间资本进入存在“玻璃门”现象;培育和引导养老市场;激发民间资本的投资积极性。
3、纾解老人“精神饥渴”需社会家庭合力。真正让老人“老有所乐”的是子女的慰藉,常回家看看,多陪父母聊天,关注老人的精神需求。同时老年人也要笑对生活,走出“围城”。
客人被困,情况危急,一旦解决不及时,不仅危及客人自身安全,更会损害单位形象,给单位造成不利影响,而作为负责人的自己更是难逃其咎,所以面对题中情况,我必须及时有效加以应对,以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首先,电话安抚,平复情绪。电梯封闭,客人被困,内心的恐惧、焦躁可想而知,故此时我要尽量对其予以宽慰。一方面了解客人被困现状,请其自行按住呼救器进行呼救的同时告知其我已联系酒店故障维修处,工作人员已紧急赶往事故电梯处,所以请其不要担心,工作人员定会及时到达予以施救。另一方面告知客人一些电梯封闭时的注意事项,如不要手扶、扒电梯门等,请安静等待救援。
其次,紧急联系,迅速施救。因已离开酒店,得知客人被困消息后,我需第一时间赶往出事酒店。赶往途中,一方面联系酒店管理处,告知其电梯故障相关事宜,如几号电梯、停在哪一层、发生何种故障等,请其紧急派人前往救;另一方面紧急汇报上级领导,深刻检讨基础上认真听从领导指示。
再次,协助救援,确保安全。赶到酒店事故电梯处,于工作人员抢修故障的同时利用手机做好客人的心理疏导工作。通过畅聊一些轻松简单愉快的话题以转移客人的注意力,降低其的紧张感。待客人被成功营救出电梯之后,及时对其进行心理安抚,以消除事故的不利影响。
最后,汇报上级,吸取教训。客人被成功营救之后,我需将营救过程及结果向领导详细汇报。一方面向领导主动承认错误,接受单位处罚,另一方面就自己工作失职之处向客人诚恳认错、诚挚道歉,以求得客人谅解,双方化干戈为玉帛。
抢红包虽然本质上是一种互联网企业的营销游戏,但巧妙嵌入了过年要图热闹的社会心理,迎合了国人爱凑热闹的普遍心态,营造了一个既能容纳民众诉求,又能实现商业诉求的新情境,拓宽了互联网的边界。这折射出互联网的创新力。但公众一定要理性看待“抢红包”活动,多一分冷静,多一分思索。且不可盲目跟风,置自身信息安全于不顾,而缺乏必要的防范心理和风险意识。
一方面,通过“抢红包”这种方式,可以扩大企业、名人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企业的产品、历史等,拓展产品的知名度,增加产品的销售量;另一方面,借助传统“红包”这一理念,“抢红包”有利于烘托节日的气氛,无论是抢多抢少,或者根本未抢到,但这种参与其中的心态,能够愉悦人们的心情。这些都是其积极的表现,但不容忽视其存在的问题。
随着“抢红包”活动的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网上出现了出不少打着“抢红包软件”“抢红包”旗号的钓鱼欺诈网站,而对待这种危险,不能全靠互联网用户警醒。作为抢红包游戏的发起者和规则制定者,互联网巨头们有义务拿出相应措施。比如,用户的账户、手机号码、银行密码、身份证信息等,如果这些重要信息一旦被网上黑客盗用,或被后台系统泄密,很有可能被一些图谋不轨的人利用,而给用户造成巨大的损失。
另外,互联网巨头们之间的竞争,有了更强烈的相互封杀冲动。微信封杀支付宝红包的分享接口,和此前阿里关闭微信跳转淘宝的链接,不仅有违互联网的开放性,而且限制了互联网用户的消费选择。这种商业诉求冲淡了抢红包的大众文化味。甚至有的人深陷“抢红包”活动中,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抢红包”中,而荒废了工作和事业。
总之,“抢红包”也要与时俱进,注重风险防控,网络用户也要理性,只有这样,“抢红包”才能真正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在我国稳定增长的居民收入和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共同作用下,旅游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放松和娱乐的主要方式;旅游产业作为一种新型环保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能够促进地区产业的转型升级,因此某地积极发展旅游业,也是顺应人们期待,促进地方经济整体持续发展的利好政策,应积极采取措施解决旅游乱象,促进当地旅游健康发展。
一些旅游景点的管理服务质量差,纪律不严等问题首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对景区服务水平、服务质量的管理监督不到位,导致景区管理弱化、服务退化、设施老化、环境恶化等严重问题,得不到游客认可。其次,我国带薪休假制度落实不到位,游客扎堆休假,造成节假日旅游产品严重供不应求、景区爆棚等旅游顽疾;旅游景点门票较贵的原因是地方财政对门票收入的依赖,以及景区单纯依靠门票作为主要收入,景区的事业性支出、建设资金支出、日常资源保护的经费等运营支出,全都依靠门票收入,而没有利用自身优势资源进行商业开发,带动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
对于上述原因,一方面对于监管部门而言,要进一步加强对景区的监管力度,强化对景区质量等级的评审,对于基础设施不完善、工作人员素质不高、欺客宰客现象频发的景区,建立黑名单制度,给予质量等级降级等处罚倒逼景区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另外景区也要创新经营管理模式,重点做好旅游资源的整合,以及交通、住宿、消费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另一方面,应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休假体系,健全带薪休假制度,引导人们错峰出游,分流旅游人群,缓解景区接待压力。对于景区门票贵的现象,地方政府应革新发展理念、摆脱短视思维,加大对景区的财政支持,探索与企业合作、基金支持等方式化解经费压力,同时引导景区围绕自身的资源发展住宿、餐饮、零售、物流等诸多行业,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缓解门票贵的问题。
我最失败的一次活动是大学时期的“元旦晚会”,这次活动由我负责,虽然最终得以举办,但是却出现了很多错误,比如演出场地和人员频繁变动、临场处理不到位、节目时间把控失误,这些都成为此次活动的败笔,也为我以后组织活动提供了经验借鉴。具体而言,这次经历对我有以下几点启发:
第一,顾全大局,整体规划。组织活动时,应体现做好整体性的规划设计,从活动的主要环节到活动场地的确定,从主持人的选拔到活动参与者的选拔等环节,都应在活动前做好规划,使活动按照既定的流程进行。
第二,事无巨细,注重细节。组织活动时,于细节之处见功夫,追求细节上的完美。在场地方面,鲜花、话筒、电脑、投影仪、条幅等事先准备好;在活动前检查各种工具的完备性,并有选择性地准备好备份;在活动程序上,应对细节做好安排,例如活动过程中的游戏环节、游戏插入的时间段、游戏的选择、游戏的奖品等;在彩排上,应按照严格的要求进行,对于出现的问题,应及时更正,确保活动的每个环节尽善尽美。
第三,把握节奏,环环相扣。在活动过程中,应把握活动的节奏,使活动的节奏适中,使台下的观众能够接受。每项具体的活动之间具有一定的衔接性,在主持人的台词上和每项活动的内容上都设计好,突出逻辑性。总之,要使活动的流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才能产生一定的升华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