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流效应的影响因素(以下不加说明电流均指工频)。电流对人体的伤害程度是与通过人体电流的大小、种类、持续时间、通过途径及人体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
1、电伤是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机械效应等对人体所造成的伤害。伤害多见于机体的外部,往往在机体表面留下伤痕。能够形成电伤的电流通常比较大。电伤的危险程度决定于受伤面积、受伤深度、受伤部位等。
2、电伤包括电烧伤、电烙印、皮肤金属化、机械损伤、电光性眼炎等多种伤害。
(1)电烧伤。是最为常见的电伤。大部分触电事故都含有电烧伤成分。电烧伤可分为电流灼伤和电弧烧伤。①电流灼伤。指人体与带电体接触,电流通过人体时,因电能转换成的热能引起的伤害。②电弧烧伤。指由弧光放电造成的烧伤,是最严重的电伤。
(2)电烙印。指电流通过人体后,在皮肤表面接触部位留下与接触带电体形状相似的斑痕,如同烙印。
(3)皮肤金属化。是由高温电弧使周围金属熔化、蒸发并飞溅渗透到皮肤表层内部所造成的。
(4)机械损伤。多数是由于电流作用于人体,使肌肉产生非自主的剧烈收缩所造成的。
(5)电光性眼炎。其表现为角膜和结膜发炎。
按照人体触及带电体的方式,电击可分为单相电击、两相电击和跨步电压电击三种。
①单相电击:指人体接触到地面或其他接地导体,同时,人体另一部位触及某一相带电体所引起的电击。根据国内外的统计资料,单相电击事故占全部触电事故的70%以上。因此,防止触电事故的技术措施应将单相电击作为重点。
②两相电击。指人体的两个部位同时触及两相带电体所引起的电击。此情况下,人体所承受的电压为线路电压,因其电压相对较高,其危险性也较大。
③跨步电压电击。指站立或行走的人体,受到出现于人体两脚之间的电步电压作用所引起的电击。
①感知电流:指引起感觉的最小电流。感觉为轻微针刺,发麻等。就平均值(概率500%)而言,男性约为1.1mA;女性约为0.7mA。
②摆脱电流:指能自主摆脱带电体的最大电流。超过摆脱电流时,由于受刺激肌肉收缩或中枢神经失去对手的正常指挥作用,导致无法自主摆脱带电体。就平均值(概率500%)而言,男性约为16mA;女性约为10.5mA;就最小值(可摆脱概率99.5%)而言,男性约为9mA;女性约为6mA。
指引起心室发生心室纤维性颤动的最小电流。动物实验和事故统计资料表明,心室颤动在短时间内导致死亡。室颤电流与电流持续时间关系密切。当电流持续时间超过心脏周期时,室颤电流仅为50mA左右;当持续时间短于心脏周期时,室颤电流为数百mA。当电流持续时间小于0.1s时,只有电击发生在心室易损期,500mA以上乃至数A的电流才能够引起心室颤动。前述电流均指流过人体的电流,而当电流直接流过心脏时,数十微安的电流即可导致心室颤动发生。
根据电击时所触及的带电体是否为正常带电状态,电击分为直接接触电击和间接接触电击两类。
在电气设备或线路正常运行条件下,人体直接触及了设备或线路的带电部分所形成的电击,称作直接接触电击。
1、皮肤阻抗:决定于接触电压、频率、电流持续时间、接触面积、接触压力、皮肤潮湿程度和温度等。皮肤电容很小,在工频条件下,电容可忽略不计,将人体阻抗看作纯电阻。
2、体内电阻:基本上可以看作纯电阻,主要决定于电流途径和接触面积。
3、数值及变动范围。在除去角质层,干燥的情况下,人体电阻约为1000~3000Ω;潮湿的情况下,人体电阻约为500~800Ω。
电伤是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机械效应等对人体所造成的伤害。伤害多见于机体的外部,往往在机体表面留下伤痕。能够形成电伤的电流通常比较大。电伤的危险程度决定于受伤面积、受伤深度、受伤部位等。
在设备或线路故障状态下,原本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或设备以外的可导电部分变成了带电状态,人体与上述故障状态下带电的可导电部分触及而形成的电击,称作间接接触电击。
触电分为电击和电伤两种伤害形式。电击是电流通过人体,刺激机体组织,使肌体产生针刺感、压迫感、打击感、痉挛、疼痛、血压异常、昏迷、心律不齐、心室颤动等造成伤害的形式。严重时会破坏人的心脏、肺部、神经系统的正常工作,形成危及生命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