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有关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不顾中国等国家的反对依然参拜供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的相关视频和照片,以及日本一些右翼分子拒不承认侵华历史的言论,以此来导入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二、讲授新课教师在本节课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角色扮演和辩论的形式讲授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扮演法官,学生分两组,甲组扮演中方代表及其律师,乙组扮演日方代表及其律师。乙组发言:对华战争是为了帮助中国,是为了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并以照片等为证(展示日本政府的提供的证据。主要展示的是日本右翼分子美化侵华历史,拒不承认日本的侵略罪行,串改日本历史教科书的一些图片,由“日本的雷锋”“日本兵和中国老百姓和睦相处”“日本兵给中国小孩分发糖果”等美化侵华的图片构成)。教师:以上是日方代表及其律师呈献给法庭的证据,中方有什么异议吗?甲组同学:从以下三个角度来举证:(1)日本侵华所发动的战争角度来举证;(2)从日军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所犯的灭绝人性的恶行角度来举证;(3)日军在侵略中国的过程实行的策略角度来举证;(4)学生所知道的罪行来举证。教师:通过中方的举证法庭了解到,日本先后制造了“九一八”“华北事变”“七七事变”等。而且还犯下了大屠杀,细菌战和化学战、劳工与慰安妇等罪行。在这大量证据面前,请问,日方还有什么可为自己辩护的吗?乙组同学:中日是友邦,我们是爱好和平的,是中国先挑衅我们,所以日本才会被迫应战的,对华战争是一场自卫战争。对于战争给中国造成的损害那也是中国咎由自取。要追究战争责任那也是中国负主要责任。甲组同学:我方可以通过大量的事实向法庭阐述日本发动战争的动机:一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是蓄谋已久;二是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三是国民党政府正在全力的围剿红军,打内战,给日本以可乘之机。日方还有什么异议吗?乙组同学:日本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都要强于当时的中国。如果是蓄谋已久,凭借日本的实力又怎么能败给中国呢?所以中国在说谎!教师:中日战争期间,确实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日本都要强于中国,日本又怎么会在这场战争中失败呢?针对日方的质询,中方有什么向法庭陈述的吗?甲组同学:从局部抗战和全民抗战两个角度以事实为依据阐述了中国抗战胜利的原因。三、课堂小结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日本,在既有的军国主义传统和对外扩张缓解国内统治危机的动机下,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亚洲国家发动了侵略战争,给被侵略国的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正是有了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才取得全民族抗战的最终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巨大贡献。四、课堂练习请给联合国安理会写一封信,陈述日本侵华的有关史实和现在日本右翼势力的一些活动,并发表你的观点和建议。五、教学反思1.课堂活动是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一个重要窗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学习一定要亲身体会才会印象深刻。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感受、去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模拟审判活动,学生自主性得到了提高,同学之间在活动中增进了解。2.根据教学的需要搜集有关课程内容的素材,让学生充分体验,产生兴趣。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去修正完善,实现将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一、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全体学生展示一段有关人类从类人猿进化为现代人类的科学纪录片和中国古代女娲化土为人的动画,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纪录片播放完毕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上面两个视频内容对人类的起源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哪个更为正确呢?带着这个疑问,进入本节课的授课部分。
二、讲授新课
教师:在人类的早期历史中,对于动植物的起源问题一直没有做出科学明确的解释。到了中世纪后,神学笼罩着人们的思想。基督教会将上帝视为创造万物的造物主,坚决打击迫害怀疑该学说的人士。那么,对生物起源的探索就此结束了吗?之后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学生1:欧洲文艺复兴以后,人们逐渐破除了对基督教神学的迷信。
学生2: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正确认识生物的起源。
教师:很好,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试着将达尔文之前的科学家取得的科学成果补充完整下面的表格。
(学生阅读教材,将所缺内容补充完整:A:胡克:B:提出两个著名的原则--“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C:德马克等人)
(教师播放有关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研究雀类的视频)
教师:结合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研究雀类的不同外部特征.同学们由此可得出什么样的研究结论呢?请大家将自己假设为达尔文,试着自己总结一下。
学生3:雀类的生存环境不同。
学生4:……
教师:将大家的意见总结可知:生物既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进化而来的,它们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他提出,生物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为了生存和繁育后代,必须适应或对付周边环境的挑战,还必须与其他种类的生物相互竞争,同时,生物个体之间还存在着本种类内部的竞争。在这个过程中,凡是能够较好地适应环境而发生变异的个体,将获得较多生存和繁殖的机会,而那些发生了有害变异的个体则将遭到淘汰。那些被自然选择了的微小的有利变异,通过世世代代的传递,逐步积累为显著的变异,从而形成生物新种。
问题探究:(教师设计问题,学生分组讨论)
①神创说和生物进化论在人的起源问题上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②请举例说明自然界的弱肉强食?
③生物进化论对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产生了什么影响?
④我们应该向科学家学习哪些精神?
(4)展示交流:学生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当堂展示,同学们评说补充。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要分清什么是宗教、什么是迷信、什么是科学;认识两种不同的观点要结合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要充分认识科学的进步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学习科学家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将其转化为今天学习的动力;拿起科学的武器,勇敢地同各种封建迷信做斗争。
四、课后作业
通过本课的学习,请同学们就已学习的内容收集相关拓展知识,制成内容不少于300字的卡片。要求:内容简洁明了,最好做到图文并茂。
五、教学反思(略)
探究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这部分的内容由于学生以前接触过,比较易于理解和掌握,因此对于此环节的教学主要采取学生的阅读史料以及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理解内容,比如,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历史意义?诸子百家的主要流派有哪些?通过问题引导阅读的方式,层层递进,逐次把问题解决,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并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对问题的点评和提升。比如,在分析百家争鸣的原因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一定的思想观念是具体历史时代的产物,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政治、经济和文化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能力。探究二:孔子和早期儒学本探究活动可采取的做法:首先采用多媒体展示孔子故里曲阜的照片,创设情境:如果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去曲阜旅游,假如你是导游,你将向他介绍孔子的哪些事情?通过情境的创设,模拟导游的方式,从而拉近历史课堂与现实的距离,这是对新课改综合课程设置理念的具体体现,学生能够迅速融人历史情境,掌握孔子的生平、思想主张以及对文化发展的主要贡献。对于诸子的主要思想和主张,主要采用比较法进行教学,通过孔子、孟子、荀子主要思想的对比,寻找各自主张的异同之处,从而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比较分析的能力和善于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进行比较的意识,更能系统地学习历史知识。探究三:道家和法家道家和法家是百家争鸣时期的两个重要学派,在中国历史上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由于古代思想家的思想较为抽象、不易为学生理解掌握,所以对这类知识进行讲授时,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抽象的教学内容融入到情境教学活动中去。例如,讲授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和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时,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景剧《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招聘会》,根据学生的情景模拟来解答处于大变革时代的各国国君会聘用老子还是韩非子?并且说明理由。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符合新课改的理念,而且在角色扮演中能通过讨论理解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和韩非子的法治思想。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寓言故事阐释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达到知行的统一。
古希腊自然环境对城邦政治产生的影响:(一)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古希腊地图和相关图片资料。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地图,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分析古代希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特征。教师:通过上述内容,哪位同学可以总结一下古代希腊的地理环境特征?学生1:古希腊为地中海所环绕,海岸线十分曲折。学生2:古希腊拥有很多海岛。(其他学生纷纷发言)教师:大家说的都很对,那么可以将大家所说的内容归纳为古希腊地理条件是环海曲折、良港众多、岛众山重。(设计意图:地图和图片的引入增强学生对城邦的直观感受。学生阅读课文对城邦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提供相关材料以问题的形式强化和深化学生对城邦所处地理环境的认识。史料的引入为师生互动提供载体,同时提升学生阅读史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多媒体设备出示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对地理环境与人类的发展的材料:“……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黑格尔教师:请同学们根据材料回答出在前述的地理环境下,古希腊城邦形成了何种经济形式和政治制度。学生根据分析,归纳出古希腊人由于地理条件所限,主要从事海上的商业活动。以商业活动为主的地区则需要自由,因此民主政治成为希腊众多城邦首选的政治制度之一,雅典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设计意图:引用黑格尔的语句介绍雅典地理条件的限制,过渡简洁而有历史感。课外资料与课本相结合更好地实现课本的功能,教学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但不能置课本于不顾,以课本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补充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刺激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传说中大禹在治理了洪水之后,在会稽山大会天下各部落首领。其中防风氏来参加会议迟到了,大禹非常生气,下令将防风氏首领杀死。
教师设问:虽然大禹贵为部落联盟首领,立有治理水害的大功,却小题大做将防风氏首领处死了,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我国最早出现离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是在什么时候?夏商周时期正处在中华早期政治文明形成的阶段,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有何影响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学习本课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教师利用投影仪将司马迁的《史记》中有关夏启和有扈氏的战争记载展示给学生,同时抛出“夏启发动战争的原因”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所给材料。
教师:谁可以说一下夏启发动战争的原因吗?
学生1:夏启不想伯益接替大禹的首领位置,希望自立为王。
学生2:夏启想自己及其子孙永远拥有最高权力。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在战争胜利结束后,夏启取得最高统治权,从此开始了王位世袭制,禅让制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夏商时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商朝时,在地方已实行分封制,要求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商纣王的昏庸无道最终激起人民的反抗,被周联合其他部落所灭。那么,周建立起来后,会实行什么样的措施来稳固自己的统治呢?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教师:同学们,请大家假设一下,西周建立后,作为统治阶级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稳固自己的统治呢?请同学们以所在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阐明自己的观点。
(各小组经过讨论后,派出代表进行发言)
甲组代表:我们小组认为西周的统治者会采取中央集权的措施,将伐商的功劳据为己有。
乙组代表:我们组认为西周统治者由于是联合其他部落、方国共同完成灭商的,所以,会将部分土地与人民分给各诸侯国,以此来稳定共同的政治利益。
(其他小组相继发言,支持乙组的观点)
教师:乙组同学的观点是符合历史实际的。的确,西周初期,统治者实行分封制,将土地与人民按照功劳大小和血缘关系,分封给同姓和异姓诸侯,规定了诸侯的权利和义务。各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继续实行分封,构成了“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度。
教师:那么,西周实行分封制产生了什么作用呢?
学生经过发言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
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教师:大家知道,统治者一般都育有多子,针对继承问题,西周又采取了什么制度呢?
学生:嫡长子继承制。
教师:请大家结合教材内容制作一个表格,将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展示出来。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有关内容制成表格,例表见下表)
三、课堂小结夏商的政治制度:中央:王位世袭制形成、相卿等设立;地方:封侯、伯。
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内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特点:封建诸侯,以蕃屏周;作用:加强统治,巩固王权;破坏:诸侯强大,王权衰弱。
宗法制:内容: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作用:保证了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总特点:宗法制为核心、牢固的血缘关系、浓厚的专制色彩、早期政治制度有继承性和发展性。
四、课后作业(略)
五、教学反思
1.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时已经接触过“世袭制”“分封制”等概念.但对于这些制度在我国国家机器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很清楚。课本中对于这些制度内容的介绍比较清楚。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将世袭制、分封制等内容交由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宗法制,需做重点处理。最后引导学生认识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高中历史教材表述较为深奥,概念性较强,故要采取多种方法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以提高高一新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把历史现象客观地展现出来,在课堂中多设计一些问题和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把学习真正变成一种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