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可治疗下列疾病:毛细胞白血病、慢性髓细胞性白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B细胞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骨髓纤维化等。
1957年Issacs和Lindenmann用流感病毒干扰鸡胚绒毛尿囊膜细胞,产生一种能使未受过感染的细胞产生对病毒有抵抗能力的蛋白,故命名为干扰素(简称IFN)。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慢性肾功能衰竭贫血疗效非常肯定,是一种替代治疗,而对非肾性贫血则属于药理剂量的治疗,因此,疗效不及肾性贫血,包括: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非霍奇金淋巴瘤、造血干细胞移植和自体储血者等。
IL-4是由活化T细胞和肥大细胞产生。IL-4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9位置上,且具有以下主要功能:(1)促进B细胞的活化、生长、分化及抗体种型的表达的调节;(2)有刺激T细胞生长、分化;(3)诱导单核-巨噬细胞表达MHCII类抗原及促进其杀伤寄生虫效应作用;(4)调节骨髓造血干细胞的生长与分化。
根据细胞因子的主要功能可将其分为四大类:抗病毒及抑制细胞生长制剂,如干扰素;调控细胞生长制剂,如白细胞介素-1至白细胞介素–12;特异性调控细胞的生长制剂,如髓系细胞生长因子,包括IL-3、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红细胞生成素、血小板生成素、肥大细胞生长因子等;抑制细胞生长或直接杀伤细胞的能力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淋巴细胞毒素及转化生长因子β。
可引起血象下降的干扰素剂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104~105单位以上。干扰素对造血抑制最敏感的是粒细胞、其次是血小板,而对红细胞的抑制作用最弱。一般认为这些血象改变是可逆性的。
白细胞介素-1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细胞因子,它是激素样多肽,其分子量22KD的糖蛋白主要是由活化的巨噬细胞产生,IL-1包括三种多肽类激素:IL-1,IL-1和IL-1受体拮抗剂(IL-1Ra)。
IL-3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的长臂(q23-31)上,其分子量为28kDa,是一种糖蛋白。 IL-3主要由受到抗原刺激而被活化的辅助T细胞产生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激因子(GM-CSF)是由于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受抗原刺激诱导产生的。
GM-CSF还具有对前成红细胞系的前驱细胞(BFU-E)的刺激作用及对巨核细胞系前驱细胞的刺激作用。GM-CSF是以较未成熟的前驱细胞为靶细胞的造血因子,较之G-CSF更具广泛的生物作用,但对中性粒细胞系的作用,仍以G-CSF特异而且迅速。GM-CSF对成熟中性粒细胞的作用与G-CSF大致相同,但GM-CSF可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游走能力。另外,GM-CSF还可增强嗜酸性粒细胞的吞噬能力。应用GM-CSF虽可增加中性粒细胞数,但与使用G-CSF相比较,促进中性粒细胞从内缘细胞池进入循环池的作用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