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中耳炎的处理原则是控制炎症,通畅引流,清除病灶,防治并发症,尽可能保存或改善听力,对于单纯型或病变轻微的骨疡型可先行保守处理,改善引流,控制炎症。对于胆脂瘤型应尽早手术清除病灶,防止并发症,尽量保存或改善听力。
耳病(主要是内耳疾病)引起的眩晕统称为耳源性眩晕。引起眩晕的常见耳病有良性直立性眩晕、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迷路炎或迷路瘘管、迷路外伤、迷路膜破裂、药物性前庭耳蜗损害、听神经瘤、运动病等。耳源性眩晕的临床特点为:①常为突然起病,眩晕剧烈,持续数小时到数天,可自然缓解,常反复发作。②病人感自身或外物旋转性眩晕,常伴耳鸣、耳聋、恶心、呕吐、冷汗、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自主神经症状,但无意识障碍和其他颅神经症状。③发作期一般都有强弱不等的水平性或旋转性自发性眼震,眼震有快相和慢相,方向固定。④前庭功能检查:功能减退,可有前庭重振现象。
前庭反应分离:各种自发性或诱发性症状强度不一,部分结果正常,部分异常,彼此矛盾,病变位于前庭核以上。
鼻腔鼻窦不动纤毛综合症:粘膜纤毛上皮细胞缺乏活动能力,丧失清除细菌的功能。
鼻腔气流的层流:即气流向上方呈弧形流向后鼻孔,然后散开,此气流为鼻腔气流之大部分。
面神经隐窝:内界为锥隆起,后界为面神经垂直段,外界为骨性鼓环与鼓索神经,上方为砧骨窝。
炎性假瘤:为特异性炎症病变,病因不明,一般认为其发生与感染,免疫机能异常有关。
(1)抗炎处理:应及早选用足量、有效、可通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特别是抗革兰阴性菌及抗厌氧菌药物联合静脉滴注。(2)手术处理:治疗耳源性脑脓肿关键是迅速手术引流脓液,如病情危重,颅压高,应先考虑在CT定位脓肿后钻颅抽脓减压,病情稳定后再行乳突病灶清除。如病情允许,也可先行乳突根治手术,经术腔穿刺抽脓。(3)处理脑疝:出现脑疝症状应立即静脉推注脱水剂,气管插管,辅助呼吸,急做脑脓肿穿刺引流或脓肿切除等。(4)降低颅内压。(5)调节水、电解质平衡。(6)支持疗法。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可累及中耳粘膜一骨膜.甚至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疾病。特点为鼓膜穿孔,反复流脓,听力损害,可引起危及生命的颅内外并发症。临床分为3型。(1)单纯型:病变主要在鼓室粘膜,分泌物为粘脓性或粘液性,无臭。鼓膜穿孔多为紧张部中央性穿孔,致轻度传导性耳聋。(2)骨疡型:病变破坏较广泛,侵蚀骨壁及鼓环。破坏听骨,形成慢性骨疡灶,可发生肉芽增生。分泌物呈脓性,有臭味,经久不愈。鼓膜多发生边缘性穿孔或紧张部大穿孔。鼓室内常有肉芽及息肉,耳聋较重。可引起严重并发症。乳突X线片或CT扫描可显示骨质破坏。(3)胆脂瘤型:外耳道复层鳞状上皮经穿孔向中耳腔生长堆积,形成胆脂瘤,并经鼓隐窝、鼓窦侵及乳突气房,在继续增长中压迫骨质、破坏骨壁。鼓膜松弛部或紧张部后上边缘性穿孔,脓恶臭,并带有胆脂瘤样物。听力受损重:乳突X光片或CT可显示鼓隐窝、鼓窦和乳突有边缘整齐的圆形透光区。感染可侵犯颅内、颅外结构,产生严重并发症。
(1)临床特点:①好发于婴幼儿,因咽鼓管短、宽、平直,致病菌易直接侵入中耳,常见致病菌为链球菌、葡萄球菌等。②急性传染病如麻疹、猩红热等,可通过咽鼓管途径并发此病。③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细菌侵入中耳。④急性化脓期全身症状重,可有高热、抽搐、剧烈耳痛、烦躁不安等,鼓膜穿破流脓后,发热和耳痛迅即减轻或消失,其他症状亦改善。(2)处理原则:使用足量抗生素,或按药敏试验选用药物,对小儿不宜用耳毒性药物,并应注意全身支持疗法。鼓膜膨出显著或鼓膜已穿孔但引流不畅者,应及时行鼓膜切开,以帮助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