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1/78]试述哈姆莱特形象的意义
参考答案:
(1)哈姆莱特是一个悲剧形象。他代表了当时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但原始积累时期的社会罪恶势力过于强大,他最终在肉体上被毁灭,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冲突,他的悲剧是一代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2)他的意义不仅在于他是否实现了理想,关键在于提出了社会不合理的问题,从而鼓舞人们去完成他未尽的理想,这使他的悲剧又超出时代局限,具有永恒的精神价值。
参考解析:
无
【简答题】
[2/78]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有哪些主要特征
参考答案:
(1)强烈的主观色彩。(2)喜欢描写歌颂大自然。(3)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4)追求强烈艺术效果,如夸张、对比、异国情调等。
参考解析:
无
【简答题】
[3/78]如何理解唐吉诃德形象的现实主义艺术成就
参考答案:
唐吉诃德的形象不是单面的,而是多面的;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堂吉诃德从入迷到清醒的人物性格的发展,也是前所未有的,以往的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往往是始终如一的,《堂•吉诃德》这一成就给后世文学影响较大。
参考解析:
无
【简答题】
[4/78]简述《死魂灵》的思想意义
参考答案:
《死魂灵》可以说是俄国农奴制度崩溃时期农奴主阶级衰亡的历史。其价值不仅在于它通过对百病缠身的封建贵族农奴主形象的描写和揭示了专制农奴制不可避免地崩溃的趋势,还在于它形象的描写了带着血腥走上新兴社会舞台的资产阶级,并且对这个阶级的与生俱来的掠夺性和对金钱的崇拜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讽刺。作家的揭露和批判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描写和抽象的分析上,而是塑造出了一系列活生生的艺术典型,并且细致地描绘出这些典型生活的社会环境。
参考解析:
无
【简答题】
[5/78]简述《巴黎圣母院》一书的美丑对照原则
参考答案:
美丑对照原则是:“丑就在美的旁边,恶善共存,黑暗光明相共,因此艺术家在创作时,应同时表现丑,不应像古典主义那样只写崇高和优美。”雨果认为,美丑并列可以通过否定达到对美的肯定,而如果将夸张了的美与丑集中在一起,其对照效果会便好。在《巴黎圣母院》中,人物形象刻画方面,既有外貌美丑的对照,也有内心善恶的对照,如伽西莫多外貌奇丑,却表现出正义、勇敢、真诚和强烈的爱憎感情,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此外,下层与上层两个社会,两个王朝和两个国王,两面三刀个法庭和两种审判,都有对照的意义。
参考解析:
无
【简答题】
[6/78]简析黑色幽默代表作家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深刻内涵
参考答案:
(1)“军规”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抽象和集中,象征着冥冥中统治世界的神秘力量,变化无常,莫测高深; (2)作为一条军规,它是强制性的;它运用了自相矛盾的推理逻辑,在似是而非中包藏着祸心; (3)它的本质在于它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圈套,是一种永远无法摆脱的困境,是现代西方人对世界的一种感受。
参考解析:
无
【简答题】
[7/78]哈代笔下的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但却遭到毁灭,试析苔丝悲剧的根源
参考答案:
(1)个人的悲剧: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使苔丝始终不向环境和命运低头,但她又相信人的一生是由命运安排的。 (2)时代的悲剧:资本主义大工业侵入宗法制乡村,宗法制农民纷纷破产,道德秩序与生活秩序一样产生了混乱。苔丝内心的纯洁与所处环境的冲突形成了悲剧的因素,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毁灭了苔丝。
参考解析:
无
【简答题】
[8/78]简要说明《伪君子》中答尔丢夫这一宗教伪善者的欺骗性与危害性
参考答案:
(1)答尔丢夫是17世纪宗教伪善者的化身,表里不一,将自己装扮成虔诚的教士。实际上却是贪食贪睡贪财贪色的恶棍。(2)恶行败露时,立刻露出狰狞面目,利用法律,串通官府,企图置他人于死地。(3)他的行为向世人昭示了这种伪善者与法律、宗教、官府、宫廷联系密切,是伪善社会的产物,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和危害性。
参考解析:
无
【简答题】
[9/78]亡灵书:
参考答案:
1)古埃及一部庞大的宗教性诗文集。(2)写在纸草上,置于石棺和陵墓中。(3)指导死者生活的诗歌。
参考解析:
无
【简答题】
[10/78]多余人:
参考答案:
赫尔岑在《往事与随想》中提出。“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疾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他们很是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他们也很不满俄国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势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多余人的形象包括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赫尔岑笔下的别尔托夫、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
参考解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