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侧面反映草书当时已臻成熟。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一群专事习书,以探究书法为业的书家,甚至到了“夕惕不息,仄不暇食” 的地步,由此可以证明书法艺术在汉末已经进入了自觉期。
B.
非草书充分肯定了草书的艺术价值,赞扬了草书的形态之美。
C.
肯定杜、崔、张之才学,即创作主体的差异,将书法与创作主体的才气与个性联系起来,认为书艺有关禀性,因而赵壹认为书法应表现个性,不宜步趋前人。即体现最早的学养论、人格论。
D.
有讽刺时弊的隐衷,其欲返于苍颉、史籀而不满时下流行的草书之主导,正与其《剌世疾邪赋》中“宁饥寒于尧舜之荒岁兮,不饱暖于当今之丰年”的政治理想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