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凤阳三花名词解释:曲艺“双条鼓”民间歌舞“花鼓灯”、戏曲“花鼓戏”。双条鼓,又名“花鼓小锣”,是在明代一种秧歌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流行于凤阳燃灯寺一带。长期以来广泛流行于江浙一带和北京等地,一般认为流行于北方的“十不闲(凤阳妇女歌)”,即由此演变而成。演唱者两人,一女击鼓,一女敲锣,二人齐唱。曲调有[凤阳歌]、[小五更]、[十杯酒]、[王三姐卖鞋]等百余种。曲目除应时小调外,还有带故事性的小型节目,如《王祥卧冰》、《杨老姐上吊》等。花鼓灯,流行于凤阳、怀远、凤台、蚌埠等淮河两岸地区。花鼓戏亦称“卫调花鼓戏”。清乾隆(1736—1795)年间起源于凤阳一带,唱腔属板腔体,分主调(男女腔)与哭皮两种,板式有五字紧、慢赶牛和流水之分。唱词分“十二句拐子”、“八句娃子”。传统剧目有《大隔帘》、《小隔帘》、《东回龙》、《西回龙》、《压裙记》、《玉环记》等70余出。1949年以前只有半职业性班社,1949年以后曾两次组织过专业剧团。以上三种曲艺曲种,主要起源和流行于凤阳一带,凤阳人爱唱、爱听、爱看,当地人把它比喻三朵小花。所以,誉为“凤阳三花”。
复制
纠错